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范仲淹读书台的诗客

时间:2023-06-20 07:58:38    来源:湖南日报

樊明雪

那年秋天,安乡宣传部邀请湖南著名诗人于沙来安乡为文学作者培训班开办讲座,讲座专题是“诗歌欣赏与写作”。期间,于沙老师让我带他到一千多年前范仲淹来安乡读书的地方去看看。

我们来到范仲淹读书台原址书院洲上的兴国观,于沙老师毕恭毕敬地向这位中国历史上优秀知识分子的标杆范仲淹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又让我带他去县图书馆查查资料,用诗人的话讲,去找灵感。


(资料图片)

“好东西!好东西!”于沙老师忽然惊呼起来。“你看,这《安乡县志》《澧州志》清楚记载,自南宋以来,有迁客骚人和官吏高僧在此拜谒范仲淹后留下的古诗近百首,读书台简直是泡在古诗里啊!我有个想法,本次讲座结束的那天,还增加一堂课,课题就叫:读书台的诗客。”

(一)

翻阅这一篇篇沉淀下来的歌咏书台的古诗,如同观赏一张张书台变迁的彩色照片,慢慢揭开了它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第一个出场的诗客是明朝时期的孙斯亿。他是湖南华容人,号云梦山人,曾协助钟崇文纂修隆庆《岳州府志》。那一天,他来到范仲淹读书台,被眼前的景象感染而欣然命笔。

小范书堂古渡前,

石炉朝暮袅寒烟。

映阶枫叶红如火,

绕岸芦花白似绵。

古渡,是安乡书院洲过澧水到大鲸港的渡口,传说有一个丐仙无论是风和日暖还是暴雨狂风,他都每天早晨在此引领百姓平安过渡,因而得名“安流晓渡”,是明清时代安乡八景之一。范仲淹读书台就坐落在这既有红如火的枫叶,又有白似绵的芦花的美景之中。

明代嘉靖年间有个兵部尚书叫毛伯温,是江西吉水人。他早闻范仲淹读书台誉为洞庭胜景。那天,毛伯温专程来到安乡,瞻仰了古色古香的书台后,激情满怀地写下了一首描写书台风貌的诗篇《范文正书台》。

书院临江起,文明自昔闻。

窗含兰渚月,帘动墨池云。

古木凝秋色,寒鸦下夕群。

岳阳楼在眼,千载洞庭濆。

诗人绘声绘色地吟唱:书院近江而建啊,文明自古传承。窗棂轻启,照进来小洲上的月光;窗帘微动,漂浮着洗墨池上的云影。古树上凝聚着秋日的色彩,夕阳里飞来了寒天的鸦群。站在后院的望江阁上瞭望,岳阳楼历历在目,而范公读书台啊,千年来矗立于洞庭之滨。

清朝的时候,安乡普光寺有个和尚叫僧源濬,他用《书台大观楼》描绘出了一幅洞庭湖畔深柳书院的美丽画卷。

楼台百尺矗丹霄,云影烟光象外飘。

白鹤横江如点雪,苍鲸喷雨若添潮。

悠然展卷怀先彦,偶尔援琴缅宋朝。

记诵岳阳神骨健,敢分雅韵作清标。

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三维动画:楼台百尺画像矗立,云影烟光在尘世外飘逸。白鹤飞过江面如同点点白雪,鲸鱼喷出的雾雨恰似潮水涌起。悠闲展读书卷啊,怀想前代贤哲,偶尔弹拨琴弦哟,缅怀宋朝旧事。熟记背诵岳阳楼记,那遒健的神韵风骨,令我冒昧地用雅正的韵致书写清高的风仪。

(二)

伴随书台的近百首古诗,不仅介绍了读书台的方位、面貌以及矗立在洞庭之滨的独特神韵,而且还讲述着历史人物因书台而发生的趣闻旧事。

南宋时期,有个任澧阳县尉的江西泰和人名叫刘子澄。公元1234年,刘子澄率军镇守唐州,由于敌我悬殊,宋军弃甲而逃。吃了败仗的刘子澄因此而闷闷不乐,整日以酒浇愁。一日,他在随从的建议下来到安乡鹳江河畔的兴国观,当他看到读书堂中悬挂着少年范仲淹曾经闻鸡起舞的一把剑,感慨不已。想到范公曾经和我一样戍守边疆,他能经略陕西,并以少胜多获得陕西大捷。尤其是范公他巧施空城计,大败西夏军先锋刚浪陵而被传为佳话。于是,刘子澄当场提笔写下了后来刻在中国常德诗墙上的那首名诗《范文正公书台》。

……

波涛入胸中,万甲时卷舒。

生吞八九泽,去做宋真儒。

西师出绪余,胆已寒毡庐。

军中但歌范,谁识旧陶朱?

触景生情的刘子澄,顿时感到波涛卷起涌在胸中,好似千军万马不时在伸展卷缩。范公以吞吐八九个云梦泽的气概,去做宋代真正的大儒。驱逐西方敌国军旅残部,令敌人在毡帐里心惊胆怵。军中只歌颂善于治军的范公,谁又认识那发了财的陶朱?陶朱公范蠡是春秋时的军事家,朝廷官员,后来下海经商。诗人感叹:治军有名的范公万代称颂,你陶朱赚了那么多钱又怎么样呢?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云南人张绰来到湖南安乡担任县令。次年,他重建范仲淹读书台,设义学、植杨柳数百株,名“深柳书院”。他写了一首诗《范文正公书台》,用来记录他来安乡后如何建造“深柳书院”的这一过程。

我来莅此乡,有台邻县治。

斋沐一登临,用申旧时意。

四顾仅台存,栋宇尽委弃。

墨沼与硃池,都埋荒草地。

神灵无所凭,春秋成虚祭。

凭吊徒怆然,谋新力不洎。

因循一载余,竭蹶倡其事。

未几获告成,皆赖众擎易。

县令张绰来安乡后为民办了件善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到十分欣慰。我来到安乡时,就已经有读书台临近县衙驻地。我斋戒沐浴特意登临,以表达旧日的仰慕之意。四面环顾只有书台尚存,房屋都已遗弃。浸洗烟墨和朱砂的池塘,都已埋没在荒草地里。神灵无所依凭,春秋无人拜祭。凭吊遗迹徒自伤悲,想重新建造书台又力不能及。拖延了一年多时间啊,我才尽力倡导此事。不久深柳书院得以告竣,这是依靠众人齐心协力才使工程进展顺利。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澧州秀才叫王应昌,在安乡县衙任职(明经)。他想,我身处安乡范公读书之地,怎样写出与众不同的书台颂歌呢?他想起先辈“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教导,一有空闲他就“范相书台独自行,耳听义学读书声。”一天黄昏,他徘徊在书台附近的鲸湖渡口,忽然听到了此起彼伏的渔歌:“日落西山照渔村,老倌我生来爱洞庭;趁着晚凉勤下网哟,归来摇动一湖星。”湖边的渔歌一下让王应昌产生了灵感。于是他回家便写出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诗篇《孱陵邑侯乔翁王父母新建范文正公书台至喜》。诗曰:

瞥见台新署范公,儒流稽拜鼓逢逢。

不妨侨寓同桑梓,况复干戈阅始终。

红叶阶前朱作质,黑云湖畔墨为丛。

渔歌樵唱芳洲满,杂得书声出晓风。

秀才王应昌正是在诗中将范公的书声与渔翁的歌声融合在一起,而乘风吹拂了千年。

(三)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来到范公读书台朝拜、行走、吟唱,他们留下的诗篇为湖湘文化历史长河增添斑斓的色彩,而真正让书台生命不息活力永驻,还是诗客们咏台明志的激情与火花。

明朝年间有个叫戴书的文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写下了诗篇《范文正公书台》:

先生曾记岳阳楼,犹有书堂寄此陬。

万古斗山瞻后学,一言金石是先忧。

藏修硃墨姑铅椠,康济经纶已富欧。

祠祭有田来自古,芳名原不在封侯。

诗人开篇就将范公读书台与岳阳楼联系起来,点明范公后来能写出“忧乐名篇”,与他在安乡侨居读书有着直接关联。诗人他在追寻忧乐观的思想源泉,寻找他思索已久的答案。诗人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后人祭拜纪念范仲淹,并不在于他后来当了宰相,而是因为他的“先忧后乐”精神,以此证明了一句至理名言:“芳名(美名)原不在封侯。”

明代有个州府官员叫胡溶,他在一个春天去拜谒范公读书台。他从眼前之情景联想到少年范仲淹在此“断齑画粥”苦读,后来终于实现了先忧后乐的壮志。于是,诗人写下“断齑画粥心应苦,后乐先忧志已酬”诗句警醒世人:从少年起就要刻苦读书,懂得“自古瓜儿苦后甜”的道理。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文人叫周允鳌。一天,他同县里友人一同参观安乡新修的“深柳书院”。书院景色幽美,感觉流芳后世的胜景又在安乡得以重开,无穷的事业有了继承。他兴奋地写下一首赞颂县令张绰的诗《邑侯张重建范公书台》:

共谒新祠瞻斗汉,同濡化雨颂台莱。

无穷事业垂青史,胜迹堪传乐再谋。

诗人呼唤这样的洞庭胜景不仅要重建、要扩建,而且提醒当政者,要乐于计谋,作出表率,将这个独有的“胜迹”传播下去,使之永垂青史。

九百多年来,这些伴随读书台流传下来的诗作,已成为湖湘文化的精品。这些诗文的传诵,对古邑安乡产生过深远影响,铸就了安乡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爱乡报国,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

记得那次诗歌讲座结束之前,于沙老师不仅兑现了他的承诺,加上了一堂课,而且还现场朗诵了他新写的一首诗:

书台多诗客,才情写心得。

故事说岁月,画卷留史册。

岁岁添新篇,曲曲颂人杰。

百首九百年,你唱我来接。

一阵掌声过后,我说:“于沙老师,你可成了安乡读书台的最后一位诗客!”“我不仅做这里的诗客,还要做这里的墨客。下次来安乡,我把省城里的颜家龙、史穆等一流书法家一起邀来,将你们这里的古诗抄录下来,成为读书台的一代墨客。古人书台留古诗,今人书台着新墨,这将是中国书坛一绝啊!”

遗憾的是,那一年我去长沙文联宿舍接于沙老师来安乡,他却重病在床。于老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读书台的墨客,只能是我终身遗憾了。

前不久,我的《安乡范仲淹读书台》文章在湖南日报的“新湖南”发表,两天阅读人数超过14万,为此,在长沙的几位安乡老乡要求在一起聚聚。席间,我将当年于沙老师做了诗客没做成墨客的遗憾再次提起。我话刚落音,坐在旁边的我大学同学、湖南省水利厅原厅长戴军勇立马朝对面坐的周用金一指,“此墨客非他莫属!”周用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化厅原厅长、著名书法家。他含笑:“此事意义非寻常。如果将读书台留下的近百首古诗,让中国一流的书法家抄录而展出,这将是一项大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让古老的读书台鲜活起来,更是见证我们这一代人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将湖湘文化代代传承。”

八十岁的老厅长王天佑立即举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请用金同志担当大任。来,为家乡书台的复兴,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干杯!”

2023年6月18日 长沙雍景园

标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