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康县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现场观摩会,晒亮点,曝雀斑,觅途径,促提升。对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创城”工作进行了一次实打实、点多点的现场校点。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康县,全县上下积极创建各具特色、接地气、具有时代风范和符合广大群众需求期盼的康县文明实践品牌,一个个紧贴群众生活,有“光”有“暖”有“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汇集成文明向善的片片光亮。
(资料图片)
盘活存量增能量,服务跟着群众走
今年,康县在已有的“爱心理发室、四点半课堂、群众说事室、扶贫夜校、杨家河经验”等一系列“叫得响”的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的基础上,不固步自封、不按部就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温暖品牌”,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创城”工作内涵。
乡村文明的进步,最大的力量源于民众,也归于民众。
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曾创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杨家河经验”。三年来,该镇在探索更好地为民服务的路上一直围绕群众的需要,大胆创新,积极作为。
该镇在不断完善“爱心衣橱”“烟头革命”等七大精品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品牌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的“甘雨随车”公益超市更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真正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甘雨随车’公益集市可以及时地解决群众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群众的困难在哪里,小小推车就推到哪里,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家门口’服务。”该镇街道村党支部书记万怀鹏说。
为满足了乡亲们多样化的需求,该镇组建的“甘雨随车”公益集市以贩卖小车为载体,设有反诈宣传、爱心捐赠、爱心义诊、爱心织补、共享工具、水电安检、法律服务、爱心义剪等形式各样的摊位,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事、麻烦事,真正实现了便民惠民为民。
绿色资源赋能“美丽经济”。康县岸门口镇积极探索美丽庭院与民宿、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美丽庭院+”模式,朱家沟“五福临门”、严家坝“银杏人家”、杨家河“林云山庄”等别具特色的民宿相继催生,有效实现了“美丽庭院”到“美丽经济”的完美转化。
“我们岸门口镇持续加强对接群众的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盘活存量增加能量,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享实惠、愿参与、真点赞’的惠民工程。”康县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杨新颖说。
和岸门口镇相邻的豆坝镇,把“微管家”和原来比较成熟的“党建+网格+积分”的共同提高路径有效融合,着力在“服务于民”上出实招、下功夫。该镇在突出党建引领的基础上,结合网格化包抓机制,将全镇各村细化为“1片1村2区6社19个微网格”的网格体系,形成以镇党委委员包片、驻村领导包村、村党支部委员包区、社长包社、“微管家”包微网格的包抓责任体系。通过示范引领、督促、带动,从群众卫生习惯养成、核心价值观弘扬、移风易俗、道德建设等微小多方面处入手,积极培育公民良好公德。据了解,就今年以来,康县豆坝镇已开展关爱服务行动150次,志愿服务90次,“微管家”办理群众“微心愿”327件,“红马甲”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个个文明实践活动暖人心、聚民意、展文明、促发展,引领全镇乡亲们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投身于家乡建设、乡村振兴。”该镇党委书记冉小龙说,“只要于民有利,我们就努力实施;只要能给乡亲们带来实惠,我们就从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做到底。”
整合资源实现“+”,扶弱纾困“暖”民心
景在村中绕、人在画中游,这是人们在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景区的直接感受。走进何家庄村,幽径步道曲折迂回,高端大气的游客接待服务区,粮仓似的乡村文化主题馆,很有品位的主题书吧,停车场、公厕、购物中心、医务室、警务室等基础设施齐备,奇石鉴赏、陶器制作、书画学习等“艺术范”十足的功能室散发出各种美妙之声。
孩子下午放学何处去?但我还正在上班,真是让人闹心;我家“二宝”才上幼儿园中班,一天就知道“玩泥巴”;我家“淘气鬼”就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看书学习……王坝镇何家庄村的这些“麻烦事”,时常困扰着想打点零工贴补家用的年轻妈妈们。
群众无小事、再小也是大事。“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就整合现有资源,巧用‘书吧’当课堂,在陶艺馆里让孩子们‘玩泥巴’,还组织‘康中唱书’传人讲授民俗文化……”何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德江说,“这种有效的整合,不仅盘和了资源,还有效解决了乡亲们的难事,使得在家供孩子读书的‘留守妇女’也有了打工挣钱的时间。”
去年8月,在何家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们为年满60岁的老人补拍“结婚照”,把他们一生的“幸福”“感动”“甜蜜”一一定格。在场的老人们各个笑容满面,给“红马甲”们竖起了大拇指。
“何家庄村的这种资源整合办法很好,各种‘暖心’活动值得我们全镇推广学习。”该镇分管“创城”工作的市场监管所所长张贤政说,“我们就是要把各种志愿服务队和有限的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各种群众参与度高,普惠性强的文明实践活动,以此激发乡亲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热情,让村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也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文明向上的浓厚氛围。”
该县豆坝镇在垃圾分类和清运上,结合镇情实际和群众普遍愿望,充分利用镇内垃圾焚烧站,维修了原有垃圾车并投入使用,由镇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收集运送垃圾,使闲置资源得到了利用,降低了费用。
“我们镇对镇区居民、商户、机关单位结合以前制定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实行分类收集、定时定点、日产日清的清运制度,逐渐达到了镇区垃圾不落地收集、闭合转运至乡镇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分类清理目标。”该镇镇长王玮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结合‘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点建设,建立积分制,用以积分在‘振兴超市’兑换物品的方式,激励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清运,并形成常态化机制。”
背街冷巷不再“冷”,群众生活更有“劲”
从脏乱差到环境美,从城市“补丁”到区域“新景”,这些变化正在康县“城中村”加速蝶变。
道路是改造的关键,也是最贴近群众利益的。康县城关镇赵坝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几个小巷道由于没有提前做专业的规划,总是“扭扭捏捏”得杵在那里。污水渠、垃圾桶、出出进进的电动车,使得原本就逼仄的巷道显得更加凌乱无序。
望着铺设到家门口的透水路面,家住赵坝村树林巷的石春兰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她说,现在,我们巷子里不仅接通了污水管网,家门口的路又重新进行了铺设,整个村里的环境变了大样,感觉现在生活很幸福。
从细微之处入手,“补”齐民生幸福感。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吉祥介绍,树林巷总长度近300米,宽度大约都在4米以上,都是用透水砖和马蹄石铺设的,既实用又美观,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一条“巷道路”不但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激发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奔向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
位于康县城关镇西街社区的康南林场家属院变化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院子里以前都是楼上居民抢占的菜园子,东一块西一块的,乱七八杂、杂乱无章,旧灶房、仓库都已垮塌。”在康南林场家属院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柴大爷乐呵呵地说,“去年以来,康县县城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我们的这个院子。危旧房不见了,菜园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居民休息场所,而且楼顶还加盖了防晒防水的斜屋顶。突然间,整个院子豁亮了、变美了,我们院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靓丽小区了,我们的生活也更有‘劲’了。”
据了解,康县统筹城市功能,系统推进棚户区、背街小巷等补短板式改造,铺装维修人行步道2万多平方米,硬化平整背街冷巷路面近3万平方米,改建埋设污水、雨水、供水、供热等管网2万多米,补齐了城市短板弱项,让群众出行更便利、生活更舒心。而且还在各类巷道新增安装路灯600多盏、监控近百套,让路灯照亮了背街冷巷,把安全布进了死角盲区。
“2022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全面刷新城市‘颜值’,康县按照‘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紧扣‘文旅赋能型’县域发展定位,坚持‘依法依规、统一标准’原则,按照‘拆危旧房屋、拆违章建筑、拆残垣断壁、拆老旧建筑,使城区更加通透、便捷、美观’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拆危(违)治乱专项整治行动,大大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康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宇星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焦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