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修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老话,可谓是频频被提及。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却不是那么回事。
【资料图】
毕竟,掏空了几个钱包才买下的房子,不好好雕 (zhe) 琢 (teng) 一下的话,怎么对得起如今干瘪的口袋呢?
我们可以在不少改造案例中,看到当代人的“一身反骨”——
他们之中,有人追求实用,又不肯妥协于颜值;有人追求极简的空旷,又要保证足够的收纳;还有人用10万的预算,愣是装出了100万的效果……
图源:恒田设计
不得不说,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装修需求,似乎渐渐成了当下的一种主流。
这对家住北京的二胎夫妻,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买下了位于西城区的一套45m²的小房子,要求它:既要满足一家四口的日常需求,也要兼顾长辈偶尔过来照顾小朋友的居住需求,还要适配两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听上去,这多少是有些异想天开对吧?可事实是,他们真做到了……
这是一套建筑面积60m²、使用面积只有45m²的小户型,原始布局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由于空间不大,导致严重缺乏收纳空间,并且两个卧室也无法满足这个二胎家庭4+1 (长辈偶尔过来)的居住需求。
但好在原始格局还算方正,每个功能区都划分得很明确,后续改造的可塑性也很高。
改造前户型图
改造亮点:
1.拆除非承重墙体,将封闭的厨房改为开放式厨房;并增加西厨/水吧区域;
2.将原有主卧一分为二作为儿童房,两个孩子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3.原次卧变为主卧,让出约5㎡空间打造客餐厅与独立衣帽间;
4.一卫变两卫,满足多人使用需求,合理利用每一毫米空间;
5.利用走廊和阳台打造多功能区,可放置大量书籍以及增加学习区域。
改造后户型图
设计师梳理出全家人的需求后,将空间彻底重塑。
在这套45m²的小房子里规划出了三室两厅一厨两卫,还打造出了一处多功能区,堪称“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最最最重要的是,这个原本局促拥挤的小户型,已然满足全家人“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彻底逆袭成了一个理想家。
原始入户即一条狭窄的走道,没有任何储物空间。
改造后,将玄关与入户左侧的厨房打通,连接处嵌入一组小柜体,作为收纳常穿鞋的区域,满足基本日常起居的需求。
顶部安装软膜天花,模拟自然采光,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原本狭窄无光的过道自带的逼仄之感。
原本的封闭式厨房,位于入户左侧。
改造后,设计师拆除了厨房与客餐厅之间的非承重墙,打造成了开放式结构,并增设水吧台,赋予这个4m²的小空间更多可能。
厨房改造前后对比
设计师围绕煤气管道,打造了一个收纳高柜,不仅将突兀显眼的管道巧妙隐藏了起来,还能收纳各种厨房用品和电器。
冰箱左侧旁边是烟道。设计师在此设计宽度为240mm的薄窄柜,既可隐藏烟道,又增加了储物空间。
柜体内设置活动层板,刚好可以存放粮油。
并且,根据屋主日常使用习惯和烹饪动线,设计师在厨房内部依次放置了油烟机、四眼灶、大单槽、饮水机、蒸烤箱和洗碗机。
同时,各种厨房用品也收纳在了便于拿取的区域,最大限度提升了烹饪的便捷性与幸福感。
L型结构的中厨,结合另一侧的小U型西厨,不仅整体的动线十分流畅,洗-切-炒一个转身就能完成,收纳空间也非常充足,小小的厨房内见缝插针装下了不少东西。
大单槽左侧柜体的最下方,还提前预留出了扫地机器人的位置。
而窗台一侧的空间,则可以用来放置各种小家电,平日放碗、盛饭很是方便。
改造后,设计师将原本的次卧让出了2m²空间,作为客餐厅区域的补充。
并且由于原本的封闭式厨房得以释放,两个空间之间互相联通,采光更显明亮通透,互动性也大大提高。
虽然客餐厅的空间不大,但胜在温馨。
卡座式的设计,既能满足一家四口并排坐的刚需,底部的抽屉收纳柜和顶部不同规格的开放格,一定程度上也代替了边柜的职能。
平日里,全家人一起坐在这里,打开投影仪挑选一部电影,便能度过一个简单却治愈的傍晚。
让出2m²给客餐厅后的次卧,功能不减反增。
主次卧改造前后对比
设计师调整墙体后,重新规划空间,使床两侧都预留出了充足的步行空间,满足屋主夫妻俩的起居习惯。
利用走廊空间放置梳妆台,靠窗的位置可借助自然光化妆。桌板采用隐藏式滑轨,拉出后也可作办公使用。
卧室的一个角落,打造成了一处独立的衣帽间,装下屋主“冰山一角”的衣服。
家里有两个男孩子,一个11岁,一个7岁,都到了需要私人空间的年纪。
于是设计师将原本的主卧一分为二,中间用柜体作为分隔,柜体内部相通,隔而不断。
恰好房内有两扇明窗,哥哥和弟弟的房间也不会存在什么采光问题。
哥哥房
弟弟房
两间儿童房内都规划出了书柜、衣柜和学习区,床下自带的四个抽屉则进一步补充了收纳能力,可以满足孩子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床体内部是翻床,可以将厚被褥以及冬季衣物巧妙收纳
将主卧一室改两室后,留出了一条通往阳台的过道区域。
设计师考虑到两个孩子拥有大量的学习书籍,便在走廊两侧定制了顶天立地式书柜,打造了一个小型“黄金屋”。
书柜顶上采用软膜天花,光感均匀,模拟自然光,最大限度增加走廊的明亮程度。
一面书柜下方是隐形墨菲床,最初计划是为姥姥留宿做准备,但现在已经成为两个孩子轮流睡(因为太有趣了)的去处。
阳台区域的转角,则打造成了一个学习区,满足孩子们平日的阅读、写作业的需求。
靠窗处定制了一排长2940mm的矮柜,开放格的两层高度不一,可以根据书籍的大小灵活分类、收纳。
原本鸡肋的走廊,如今成了一个兼具书房功能的小型“图书馆”,让这个45m²的小户型变得灵活巧妙,实用极了。
原始户型仅有一个不足2m²的小厕所,完全不能满足一家五口人的使用需求。
基于以上痛点,设计师将原卫生间改为淋浴房+马桶间,实现干湿分离。
卫生间门口
由于空间有限,设计师采用了一种可拉可推的特殊折叠门(PD门),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卫生间门口定制顶天立地收纳柜,打造成一个家政区,收纳洗烘设备和各种清洁工具。
除此之外,设计师还抠出了1.5㎡的空间,作为第二个卫生间。
增加洗漱台与马桶,让这个二胎家庭彻底告别早高峰排队洗漱、如厕的尴尬。
这对北京夫妻,在花了50万左右(整体估值)改造后,将这套仅有45m²的小户型彻底盘活。
如今,它不仅坐拥三室两厅两卫,还有主卧衣帽间+阳台图书馆,收纳能力更是MAX。不得不说,这场属于北京小户型逆袭的“翻身仗”,打得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还是那句话,小房子从来都不意味着将就,相反也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毕竟,你永远不能低估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装修需求,所能激发出来的潜力和创意。
(文章来源: 装个好房子,如有问题请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