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环球热门:相亲“套路”深?仪式感的背后有大智慧!

时间:2023-02-20 19:54:00    来源:河南卫视

网上有个段子,说古代的女子遇到心仪的提亲对象,就会对父母说:“婚姻大事,一切凭父母做主”;如果对提亲的对象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小,想多陪父母几年”。

是不是觉得有些“套路”深?其实古代相亲也讲究仪式感,这背后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相亲大会上互赠芍药


(资料图)

相亲大会现在算是个新鲜的想法。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相亲大会就被正正经经地搬到了台面上,而且还是国家主持的正式活动。每年的仲春二月,相亲大会都会如期举行。满30岁未娶的男子,满20岁未嫁的女子,都会被强制要求参加。

古人相亲讲究互赠信物,前来相亲的人自然也不会两手空空。这时,既风雅又含情的信物就非芍药花莫属了。芍药花的花语是“美丽动人,情有所钟”,用来表情达意再合适不过了。遇到有缘人,有心动的感觉就互送芍药花,这就算是两情相悦;没有收到花,也不会感到尴尬,另寻佳人即可,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种相亲活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问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算是一举多得的方式。直到秦汉时期,社会秩序愈发森严,对于百姓的行为约束也更加强化了。随着开放的社会风气逐渐消失,相亲大会也就不再举办了。

榜下捉婿的“同年大会”

到了唐宋时期,相亲流行到了民间,这时谈婚论嫁更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容不得有半点儿戏,仪式感自然也不能少了半分。首先,相亲讲究吉日,每年都有三个固定的节日用于相亲活动,分别是象征团团圆圆的元宵节、被称为“新科状元”相亲节的“同年大会”、以及举行“祓除畔浴”的三月三上巳节。

每年的新科进士发榜日这一天,为了看榜,全国秀才都会齐赴长安。榜上有名的进士们自然要聚会庆祝一下,聚会地点往往选在曲江池畔,这就是“同年大会”的由来。

众所周知,唐代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数十万人中只录取几百,所以最为尊贵,地位也成为了各科之首。所以权贵家的小姐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天,纷纷低调出行,悄悄偷看新科进士们的饮酒聚会。如果有看中的,就会回家禀报父母,最后由父母安排提亲。

到了宋代,这一风潮更是愈演愈烈。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

说道提亲就不得不说说媒人,唐宋时期有关于婚嫁“三媒六聘”的法律规定,使得媒人这个职业热门了起来,职业媒人的参与渐渐成了相亲、求娶的重要环节。

《警世通言》中,对媒人有精彩的描述: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医世上凤只鸾孤,管宇宙单眠独宿。传言玉女,用机关把臂拖来;侍案金童,下说词拦腰抱住。调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

相信此刻,大家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影视剧中媒婆的形象。确实媒人做为中介,多收某一方的钱而为其多美言几句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整体上来说,在这种阶级森严、鲜少自由恋爱的封建社会里,媒人对婚姻嫁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相亲到提亲,整个纳采阶段都有媒人全程参与,负责周旋和通报。万一有一方拒绝,也是由媒人传话,依然是在避免尴尬方面做足了功课。

祓除畔浴的三月三“上巳节”

“同年大会”这种以抢女婿为主的活动,多多少少会有些火药味。相比较,上巳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就轻松有趣多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传说王母娘娘会在这天召开蟠桃大会,到了民间也就成了郊外游春的好日子。

上古时代把这个节日定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做“上巳节”,是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会举行“祓除畔浴”的活动,人们会结伴到水边沐浴,举行称为“祓禊”的祭礼活动,以祓除不祥。

魏晋以后,把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随之得名。再后来,许许多多的男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将这个节日渐渐地演变成了古代的情人节。

节日当天,平时不可以轻易出门的贵族女子也可以到河边赏花、踏青;男子们就坐到河渠旁,在河上游放置酒杯,让酒杯顺流而下到河下游再取而饮之,以这种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互有好感的话就会折柳支相赠,风雅又含蓄。“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所写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正是描写上巳节的景象。

到了明清时,还发展出一种特殊的“相亲”习俗:相亲当天,媒人会带着男方来到女方家,女方先在闺房中悄悄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是否继续相亲的决定权此时就落到了女方手里。

如果女方满意,就会出来给男方倒茶,相亲基本上是成功了;如果女方不满意,也就不会出来见面,那么相亲也就是失败了。虽然相亲失败,但是避免了双方面面相觑的尴尬,彼此也都保有尊重和尊严,即使婚事不成也不会太伤感情。这跟文章开头的段子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来源:世小平、像素说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王一一

读图